(通讯员 曹雨露)10月31日,304am永利集团第十四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讨会在黄家湖校区召开。这场聚焦心理育人实效的专业研讨,不仅明确了课程发展的核心方向,细化了教学实践的落地路径,更通过专家经验分享注入创新活力,为培育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搭建起“理论+实践”的支撑体系。
“以学生为本的心理育人,既要拿得出亮眼成果,更要走得稳长效路径。”学校党委副书记孙国胜在开场讲话中,首先肯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阶段性突破:课程获批湖北高校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教研室完成了湖北省教学改革项目,教师团队录制的心理健康微课在全国首届心理健康教育微课征选活动中脱颖而出,成为湖北省高校唯一入选全国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微课展示的作品。之后,孙国胜提出了课程建设“三个升级”建议:课程体系深度优化,打造“理论+实践+体验+拓展”的立体化课程内容;师资能力全面提升,打造一支“懂心理、会教学、善育人”的专业化师资队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建立全面、科学、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把理论延伸到实践里,让心理成长看得见、摸得着。”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主任崔佳在介绍本学期课程安排时,重点突出了“实践育人”的设计思路。课程的理论教学突出了心理学理论的讲授,并通过课程内的心理训练强化学生的认识。实践教学中,“我与心理中心有个约会”鼓励学生走进心理中心参与团辅、咨询并记录感悟,打破对心理服务的距离感;心理素质拓展帮助学生在互动中提升抗挫力与团队意识;个人成长分析报告则结合“人格与自我”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撰写。
当心理课遇上“敏感议题”,如何既讲透知识又呵护情感?本次研讨会特别邀请武汉理工大学心理教师周树芝,带来《如何与学生谈“情”说“爱”——理论、教学与课堂互动》专题分享。拥有10余年心理工作经验的周树芝指出,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亲密关系探索期,但普遍存在“情感体验少、边界意识弱”的问题,传统说教式教学易引发抵触。对此,她分享的“体验式教学法”让在场教师耳目一新:通过“恋爱价值观拍卖”让学生具象化择偶标准,用“36个亲密问题”示范亲密关系建立的方法,借“我的生命线”帮助学生梳理情感成长轨迹——这些“轻干预、重参与”的设计,既化解了敏感话题的尴尬,也让学生在互动中建立健康婚恋观。
本次研讨会既是课程建设的方向锚,也是教学实践的工具箱。未来,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将以此次会议为起点,把“专业升级、实践落地、温度传递”融入心理课的每一个环节,让心理健康教育从“课堂内容”变成“成长陪伴”,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筑牢心理防线。